想象一下,在一块只有0.5mm厚的触控板上,你却能感受到像机械键盘那样清晰干脆的“啪嗒”触感。这不是魔术,而是京东方刚在SID 2025带来的现实科技新体验。
在2025国际显示周上,京东方用一项看似不起眼却极具颠覆性的技术,抢下不少关注焦点——全球首发0.5mm超薄膜触觉振动反馈技术,一举改写“触觉=厚马达”的陈旧公式。过去我们谈显示屏,总在比亮度、色彩、刷新率,但从现在开始,“可触”的感官革命,已正式上场。
一、触觉革命:薄膜也能“震”得过瘾
在智能设备轻薄化的大趋势下,传统块体马达的2~4mm厚度早已成为“设计绊脚石”。而京东方的这一突破技术,用≤0.5mm的极致薄膜,替代了以往体积庞大的振动马达,实现了“机械感触觉”的压缩式重构。
说人话就是:以前是“靠硬件撑触感”,现在是“靠材料玩共振”。京东方将自主研发的玻璃基功能材料与多层复合微结构工艺结合,使得振动器件不仅超薄,而且拥有≥2.5G的振动加速度、最高可达4G的振动强度。这让每次点击不再是平淡的“软触”,而是像实体按键那样——有手感、有反馈、有确认。
无论你是敲代码的程序员,剪片的设计师,还是日常操作的普通用户,当触控板每一次反馈都像按下机械键盘的“咔哒”,谁还愿意回去用木讷无感的板子?
二、形态跃迁:交互不是更轻,而是更灵
触觉技术的价值,不止于“好玩”,而在于“赋形”。以这项薄膜触觉反馈技术为核心,京东方正在推动整个设备形态向更灵活、更沉浸的交互范式演进。
在传统笔记本中,触控板想要做到轻薄压感一体化,往往要在硬件堆料和体验之间妥协。但这次京东方把触控、压感、振动三大功能集成在厚度不超2.5mm的模组内,真正实现了交互结构的“三合一”瘦身。对厂商来说,这不仅提升了内部空间利用率,还释放出更多外观设计的自由度。
值得一提的是,这项技术不仅仅为笔记本而生。它天然适配AR/VR穿戴设备、车载中控屏、智能家居面板、甚至是虚拟键盘、手势识别手套等场景。你可以想象一下:未来在一块柔性AR眼镜上操作菜单时,手指轻点,仍然有明确的“震感”;在汽车中控上划动调节空调,也能收到精准的按键反馈——可视+可触的交互闭环,从此成真。
三、显示生态合围:从看得清到“摸得真”
触觉不是孤岛,它是京东方在SID 2025构建的“显示+交互一体化”新生态的重要拼图之一。
本届展会上,京东方同时展出多项围绕其三大显示技术品牌(ADS Pro、f-OLED、α-MLED)打造的尖端新品,包括高对比度低反射的ADS Pro全品类产品、高柔性可定制的f-OLED方案、以及HDR高亮高分区的α-MLED旗舰显示模组。这些技术原本就已在色彩表现、亮度控制和绿色能效上做到行业领先,如今叠加“触觉反馈”这项新维度,正逐步把原本“看得好”的设备升级为“看得好+摸得真”的新物种。
我们正在见证一个变化:屏幕不再只是承载信息的视觉终端,它正变成一块能听你指令、响应你触碰的感官中枢。
四、战略升维:屏不止是看,更是触达
京东方这次秀的不只是参数,而是一种新“交互哲学”。从“显示技术”到“多模态感知”,从“分辨率”到“触觉强度”,背后体现的是其“屏之物联”战略的再次升级——让屏幕成为人与设备、人与空间之间更具感知能力的媒介。
薄膜触觉振动反馈技术的高集成度和低功耗属性,也紧扣绿色智能制造趋势。它不仅有利于终端设备的能效优化,更为品牌厂商带来了更加环保与高适配性的设计选项。这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“感官创新+结构创新+生态创新”的合体冲击。
未来,当你在用一块“毫不起眼”的触控面板时,它或许已经集成了显示、感压、触觉甚至AI感知,而这一切,京东方都已经准备好了。
写在最后:
当“薄如蝉翼”的京东方显示屏都能震你一下,你还会继续把“交互”理解为只是点点点吗?
在SID 2025这一全球技术舞台上,京东方不仅给出了关于未来屏幕交互的标准答案,更通过一项薄膜技术,重新定义了智能设备的触觉边界。如果说视觉是用户体验的第一入口,那触觉,就是这个入口的“沉浸锁”。
而京东方,正在悄悄把这把锁,提前放到我们每个人的手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