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主页 > 消费生活

扎根乡土探真知 科技赋能助振兴

近日,河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组织师生团队深入信阳市罗山县 20 所农村小学,开展《乡村科学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—— 基于罗山县 20 所农村小学科学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》实践活动。团队聚焦资源匮乏与理念滞后两大困境,探索 “乡土资源活化 + 城乡联动 + 技术赋能” 模式,为乡村科学教育注入新活力。

一、 困境突围:激活乡土科学教育 “源头活水”

调研数据揭示严峻现实:80% 的科学教师由语文、数学教师兼任,90% 的学校无实验室,实验课沦为 “黑板上的试管与烧杯”。针对此,团队将田野与山林转化为课堂:在彭新镇中心小学,学生们观测水稻生长周期,用数据优化灌溉方式;在实践学习中,竹编工艺中的力学原理、山涧溪流的地质变迁成为教学素材。“以前总觉得没设备就教不好科学,现在发现,大自然才是最好的实验室。” 一位乡村教师感慨道。

二、城乡联动:搭建教育资源共享桥梁

实践团队联合师范院校实施定向培养计划,组织未来教师在田间地头开展教学实习,课程设计融入农业科技、乡村生态等特色元素。通过城乡结对帮扶机制,城市教师以远程同步课堂输送创新教案,乡村教师则走进城市学校进行教学观摩,形成双向交流模式。

三、技术赋能:创新实践点燃科学梦想

针对设备短缺问题,团队开发适配乡村网络的教学资源包,通过虚拟实验室让缺设备的学校也能模拟光的折射实验。特别设计的"科学教育资源包"包含简化操作步骤的实验器材、本地动植物图谱等实用工具。高校志愿者携带简易显微镜开展巡回教学,让乡村孩子首次观察到花瓣的显微结构。

四、未来展望:让科技之光照亮乡土振兴之路

这场突围之战仍需持续发力。

未来,团队期待政策层面将科学教育纳入乡村振兴考核,设立专项基金完善实验室建设;社会力量中,企业捐赠便携式实验箱,高校开发乡土科学课程,科普博主用短视频点燃乡村孩子的科学梦。更重要的是,构建 “家校社” 协同机制,让祠堂成为传统工艺科学课的教室,让稻田边的生态观测站成为常态化学习场景。

正如调研报告所呼吁:“乡村科学教育应从‘弥补短板’转向‘激活长板’,从‘追赶城市’迈向‘扎根乡土’。当田埂上的少年用科学思维解决现实难题,当乡村课堂响起试管碰撞的声响,‘一个都不能少’的教育公平便不再是口号。”

(河南师范大学 罗心语 冀嘉琪 王静怡)


  • 关注微信

猜你喜欢

微信公众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