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主页 > 企业快讯

西安高铁东城:一座枢纽将如何重塑人与城的共生密码

图源自西安地铁

在西安城东的浐河之畔,塔吊林立的西安高铁东站施工现场,正以日均千余根工程桩的推进速度,托起一座城市的未来想象。这座规划面积达12.5平方公里的超级工程,不仅是国家“八纵八横”高铁网包海通道的关键节点,更是一场关于“人与城如何共生”的现代实验——通过交通网络的时空折叠、智慧技术的精准触达、生态人文的有机融合,一座“站城一体”的未来之城,正悄然改写千年古都的发展逻辑。

西安高铁东站施工现场

交通革命:折叠时空,重构城市生活半径

“以前去重庆出差,要先坐一小时地铁到北站,再换乘五小时高铁。东站开通后,家门口上车,三小时直达。”纺织城居民的感慨,道出了高铁东城带来的最直观改变。2026年投用的西安东站,将引入西渝、西武等高铁线路,年发送旅客量达3650万人次。由此形成的“3小时成渝经济圈”“4小时长江中游城市群”时空格局,让西安从内陆腹地跃升为辐射中西部的“黄金枢纽”。

图源自西安地铁

但对市民而言,更深刻的变革发生在日常生活的毛细血管中。地铁5号线与在建的12、15、21号线“四线共厅”,配合公交、城际、出租与千余个智慧停车位,构建起覆盖主城区的“半小时通勤圈”,东城核心区居民通勤市中心时间将会从45分钟压缩至25分钟,跨城出行效率提升40%以上。这种“时间红利”未来或将重塑城市居住版图:高新区的程序员开始考虑在东城置业,曲江新区的白领谋划“职住平衡”新方案,甚至白鹿原的樱桃农户,也借助高铁冷链物流将鲜果送往全国餐桌。

图源自西安地铁

“交通枢纽不应只是人流的中转站,而应成为重构城市生活方式的支点。”项目总规划师指出。当神鹿大道、田马路等主干道化身“绿波走廊”,当智慧路灯根据车流自动调节明暗,当隧道积水监测系统提前预警防汛风险,城市的运行逻辑正从“车优先”转向“人本位”。

智慧共生:数字孪生城市里的温度刻度

或许,未来在东站智慧中枢的巨幅屏幕上,3.19平方公里核心区的数字孪生模型将实时跳动——92个路口的信号灯根据车流自动优化配时,580个停车位通过APP实现动态预约,甚至商业体的便利店位置都随着客流热力图智能调整。这种“会呼吸”的城市管理,让技术不再只是冰冷的工具,真正成为读懂人心的伙伴。

西安地铁5号线雁鸣湖站

而在当前,位于浐河旁的西安地铁5号线雁鸣湖站,作为西北地区首个“地铁+保障性租赁住房+TOD商业”综合体站点,不仅以“列车与楼群擦身而过”的独特景观成为城市新地标,更在智能化服务领域走在前列。该站自2024年9月开通以来,便配备了西安地铁5号线标志性的“智能客服中心”,通过集成化智能设备为乘客提供全流程自助服务,成为西安地铁践行“智能在线、服务无限”理念的生动实践。

雁鸣湖站智能客服中心

智慧停车系统自动导航到空位,智能座椅自动开启无线充电,环境传感器则根据PM2.5数据启动喷淋净化……这些“隐形”的科技关怀,都在重新定义城市的温度:在高铁东城,天桥扶手的弧度贴合人体工学,湿地栈道预留轮椅缓坡,智慧路灯为夜归人延长照明。城市的善意,藏在那些“看不见”的细节里。

西安高铁东城智能灌溉系统

数字技术更深远的变革,在于打破“政府建、市民用”的单向关系。通过“阳光征迁”机制通过线上平台实现补偿政策、房源信息、选房流程全透明,回迁居民参与安置房设计。这种“共建共享”的治理模式,让市民从城市发展的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。

图源自西安地铁湾子村安置房项目

生态人文:在开发与守护间寻找平衡

高铁东城的建设现场与生态保护区形成鲜明对比。规划者特意保留“两塬一谷”自然地貌,500亩城市中央公园与东龙湖生态带串联起40%的绿化覆盖率,让推窗见绿、出门入园成为可能。神鹿坊村的土路被改造,砖雕门楼与现代玻璃幕墙和谐共生,传统社火表演与数字光影秀交替上演。这里没有大拆大建的城市更新,只有新旧对话的空间叙事。

图源自西安地铁

园林工人在中央公园的步道上精心修剪灌木、浇灌花草,确保绿植健康生长;环卫工人则驾驶高压冲洗车清洁道路设施,维护“城市家具”的整洁面貌。高铁东城的生态人文实践,不仅体现在自然景观的保护,更在于人的深度参与。社区志愿者定期组织“生态守护”活动,居民与环卫工人共同清理东龙湖沿岸,感受城市发展与个人生活的紧密联结。这种“共建共享”的模式,让每位居民既是生态环境的守护者,也是城市更新的受益者。

高铁东城环卫

产城共荣:数字基建赋能城市新质生产力

西安高铁东城的建设正以“枢纽+数字”的双引擎模式,重塑城市更新的底层逻辑。在土地集约化利用与城市内涵式发展的战略框架下,片区以人工智能、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点,构建起“轨道+”的融合生态——从教育、医疗到能源、物流,轨道交通如同城市血脉般串联资源要素,织就“绿智城市”的发展经纬。

图源自西安地铁

在此进程中,“轨道+”的创新势能正突破空间桎梏:教育资源沿地铁脉络精准投放,医疗康养服务嵌入通勤节点,光伏电网与轨道电力系统智能联动,物流仓配效率因多式联运提升40%。这种以轨道为轴心的资源配置革命,既为高质量发展安装“涡轮增压”,亦为低碳转型铺设“双向轨道”,揭示出城市更新开发的破局之道。

西安高铁东城桥梁在建部分

未来启示:人与城的双向奔赴

夜幕降临,东站工地的探照灯与白鹿原的星空交相辉映。这里正在发生的,不仅是一座交通枢纽的崛起,更是一场关于城市文明的实验。当智慧中枢的屏幕照亮规划者的眼睛,当清洁能源的电流涌入千家万户,当历史文脉化作设计细节嵌入街巷,我们看到的,是一个拒绝野蛮生长的城市范本。

图源自西安地铁

西安高铁东城的终极启示,或许藏在那句“轨道上的城市”理念中:真正的现代化不是高楼与GDP的竞赛,而是让每个普通人感受到,这座城市懂你的早出晚归,容得下你的乡愁记忆,托得起你对美好生活的所有想象。在这里,发展的每一步都以人为尺度,进化的每一程都有民生的温度。当千年古都的基因注入未来之城,人与城的故事,终将升华为共生共荣的命运共同体。图文|赵梓羽


  • 关注微信

猜你喜欢

微信公众号